作為國家標準的《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今年7月1日起將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實施,業內普遍評價認為,這一工程計價方式的改革,標志著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發生了由傳統"量價合一"的計劃模式向"量價分離"的市場模式的重大轉變。同時也表明,我國招標投標制度真正開始踅入國際慣例的軌道。那么,建設工程領域的這一新的計價規范的實施究竟會給市場帶來什么呢?
據了解,傳統的以定額為依據、施工圖預算為基礎、標底為中心的計價模式和招標方式,包含明顯的計劃經濟痕跡,其最大的弊端是嚴重遏制了競爭的全面性,投標競爭往往蛻變為預算人員水平的較量,而由于傳統造價管理模式下的定額項目和水平總是和市場相脫節,遠遠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建筑產品的市場價和企業真正的競爭水平,還容易誘導投標單位采取不正當手段去探聽標底,不但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還嚴重阻礙了招投標市場的規范化運作。
實行工程量清單招標以后,招標人或招標人委托的代理機構,依據有關要求,按照統一的工程計算規則和統一的施工項目劃分規定,將施工圖紙所涵蓋的招標工程全部建設內容,實物工程量和技術措施以統一的計量單位列出數量清單。投標人則完全依據現行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規定,結合項目、市場、風險以及本企業的綜合實力,自主填報清單開列項目中的綜合單價與合計匯總價,進行投標報價。
因此,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司長楊魯豫在日前召開的有關會議上認為,《計價規范》的出臺是適應市場定價機制,深化工程造價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規范建設市場秩序的治本措施之一。業內人士分析,實行與國際市場接軌工程量清單招標以后,給工程造價管理帶來的一個最大、最直接的變化是:工程定價的權利由市場說了算。
據有關方面的專家介紹,具體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一是淡化了標底的作用。定額作為指導性依據不再是指令性標準,標底則起參考性作用。而且由于實現了量價分離,標底審查這一環節可以被取消,有人甚至認為可以不設標底,避免了泄露和探聽標底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從程序上規范了招標運作和建筑市場秩序。二是對招標人和投標人的市場風險做了明確的分擔。招標方確定量,承擔工程量誤差的風險,投標方確定價,承擔價的風險。三是統一了計算口徑,有利于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進一步完善。所有投標單位均在統一量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具體情況和企業實力,并充分考慮各種市場風險因素,自主進行報價,是企業綜合實力和管理水平的真正較量。此外,它的另一個很大優勢在于能夠有效降低工程造價。以廣東省順德市為例,1999年該市開始進行"控制量,放開價,由企業自主報價,最終由市場形成價格"的管理模式試點。2000年該市公開招標的164個項目中標價為8.8億元,比總預算的9.85億元下浮10.7%,而工程優良率則比上年增長8.75%。
應該看到,工程量清單計價是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建立起來的一種造價管理和招標方式,它對招標投標機制的完善和發展,毫無疑問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這項改革牽涉的面較廣,有些問題還相當復雜,同時,考慮到我國建設領域目前的招投標實際情況,因此一些專家還認為,要真正推動《計價規范》的全面實施,仍然有不少問題急需解決。
從過去幾年一些地區已經開展該項改革試點的情況看,專家們認為首先應該重視現行預算定額對于項目的劃分過細,過于繁瑣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造成工程量清單的形成仍過于依賴定額,并且阻礙工程量清單招標的發展。因此必須改進定額項目的劃分和工程量計算規則,使其符合工程量清單招標的清單列項相對粗放的要求。
其次,實行工程量清單計價改革后,特別容易出現標底編制單位放松工程量清單的編制質量的情況。因此必須重視編標工作的精確性和嚴肅性,加強對編標單位行為的規范,制定規范的工程量清單格式要求,對必須包括的內容予以一定的強制性;同時招標文件應載明,投標人對招標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單如有疑義時,可以提出書面疑問,招標人對工程量清單中的漏項以及有誤差的項目應及時加以更正,并以書面的形式分發給各投標單位,保證招投標雙方的合法利益。一旦中標,除非有設計變更,工程量清單將不予調整,這樣既提高了工程量清單的準確度,又方便了工程竣工結算。
此外,實行工程量清單招標后,標底不再是中標的直接依據,一般認為,現行的許多招標評標辦法運用于工程量清單招標,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最適合于工程量清單招標的是低價中標評標辦法。因此有關方面的專家還認為,對這個目前還存在很大分歧的評標定標方法,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應該加快探索的步伐了,當然也包括管理部門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