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況
#######大橋是某某東繞城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部結構為五跨連續箱梁,等截面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下部為樁柱式結構。跨徑組成25.5m+40m+63m+40m+40m,全長208.5m.橋梁為雙幅六車道分離式橋梁。設計荷載標準為汽車-超20級,掛車-120.該橋箱梁采用單箱雙室斷面,頂寬12.5m,底寬8.0m,兩側懸臂長2.75m.梁高2.7m,邊腹板厚70厘米,中腹板厚30厘米,頂底板厚20厘米。預應力箱梁采用50號混凝土。腹板縱向預應力鋼束采用12-7Φ5高強鋼絞線,頂底板縱向預應力鋼束采用15-7Φ5高強鋼絞線,Ryb=1860Mpa,錨具為VLM15-12、15錨固體系。箱梁采用整體現澆進行施工,先施工澆筑63米中跨部分,張拉預應力鋼束,采用兩端張拉方式;然后施工澆筑次中跨部分,張拉預應力鋼束,采用單端張拉方式;最后施工澆筑邊跨部分,張拉預應力鋼束,采用單端張拉方式。主墩墩身采用鋼筋混凝土變截面方柱式墩,基礎采用群樁基礎。
二、設計依據
2.1《######橋設計施工圖》。
2.2 ########大橋施工監理單位《########大橋施工情況》。
2.3 設計規范與標準交通部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J001-97);交通部部頒《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J021-89);交通部部頒《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J023-85);交通部部頒《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J024-85);交通部部頒《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交通部部頒《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交通部部頒《公路養護技術規范》(JTJ073-96);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碳纖維片材加固修復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送審稿)2001年3月。
三、施工現狀
#########大橋由**********路橋總公司#####高速一標項目經理部橋梁分部施工。在右-2段箱梁(9-9截面)施工中,內側腹板R4鋼束的鋼束引伸量僅達到設計值的50%,且已進行灌漿處理。施工未達到設計要求。為此,必須進行必要的補強設計與施工。
四、驗標結果
依據原設計文件及施工現狀:分別采用QJX程序和Super Sap程序進行平面桿系以及空間結構分析。分析驗算結果表明,在最不利荷載組合下,次中跨(1、2號墩之間)跨中部位下緣和1號墩墩頂部位上緣未出現拉應力,但幾乎已沒有應力儲備。與原設計思想比較,該橋在最不利荷載下應有一定的應力儲備,由于施工張拉不到位,此兩處截面與全橋的應力儲備、安全度不協調,應力儲備已喪失殆盡,與全橋其它部位相比屬薄弱截面,對橋梁的耐久性、安全度會有一定的影響。
五、補強設計基本思路
根據對該橋所作的結構復核計算情況,結合現場施工狀況(除右-2段箱梁,內側腹板R4鋼束施工不正常外,該橋施工均能滿足設計及有關規范、規程的要求為基礎),需對本橋局部(第二跨)進行補強,以確保結構滿足設計要求。經分析比較,根據現行橋梁設計規范的規定,考慮本橋的實際受力狀況,本次補強設計共提出體外預應力與粘貼鋼板及碳纖維兩種補強方案。體外預應力方案為主動加力方案,但施工難度較大,營運期間需對體外束定期進行檢查與維護;粘貼鋼板及碳纖維方案為被動加力方案,但施工方便,營運期間無需進行維護。
方案一:體外預應力方案。本方案為主動加力方案,就是在預應力鋼束R4張拉未滿足設計要求的部位新增體外預應力,使本橋現有的承載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提高到設計要求的水平。
方案二:粘貼鋼板和碳纖維方案本方案為被動加力方案,一是在1號墩截面上緣粘貼鋼板,二是在第二跨箱梁底面沿橋軸線方向粘貼碳纖維布,使本橋現有的承載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提高到設計要求的水平。
六、補強主要材料
方案一
1、混凝土所有齒板均采用50號混凝土,其質量要求符合《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的要求。
2、普通鋼筋設計采用Ⅰ級和Ⅱ級兩種,必
[1][2][3][4]下一頁
[NextPage]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