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載重比試驗
1.目的:
利用C.B.R.(Califorhia Bearing Ratio)試驗設備配合夯實試驗結果,於試驗室進行載重比試驗,以求得貫入桿貫入土壤的阻抗和貫入標準碎石阻抗之比值(載重比)與土壤乾密度之關系,以提供現場填土品質控制之參考。
2.設備:
a.夯實試驗設備:包括標準夯實試驗或改良式夯實試驗設備。
b.CBR試驗模具:包括內徑15.2cm,高度12.7cm之試體夯模6組,及配合夯模使用之延伸環、墊塊、多孔底鈑、膨脹延伸器、膨脹架等。
c.貫入桿:斷面積3in2之圓柱形貫入桿。
d.超載基鈑:直徑約150mm之圓形鉛鈑,中央打孔,孔徑50.8mm(2 in),鈑重4.54kg(10lb)。
e.抗壓主機:采用計測公司制造之機械式抗壓主機,負載能力5噸以上。
f.量測系統:包括沖程5.0cm、精度0.01mm,量測軸向變位之測微表,以及負載容量5噸以上、精度0.1kg量測貫入阻抗之壓力衡圈。
g.其他:藥刀、戒尺、水槽、調土設備、大型電子秤、含水量量測設備等。
3.試驗方法:
a.依據TRANBBS設計 求進行土壤夯實試驗,并求得試驗土壤之最佳含水量(OMC)及最大乾密度(rdmax)。
b.依據所得土壤最佳含水量調配土樣,并將土樣分成三層(五層),各以每層10下、30下、65下之夯擊次數,將土樣夯入下襯墊塊之CBR模具中,重模三組不同夯實能量之試體。
c.去除模具延伸環,將試體表面刮平後翻轉試體,并去除模具底部墊塊。
d.將翻轉後之試體固定於底鈑上,加上超載基鈑後將其安裝於抗壓主機上,并以手動控制使試體表面與抗壓機上之貫入桿微微接觸。
e.啟動抗壓機,以1.27mm/min之速率使貫入桿壓入試體中。
f.利用量測系統讀取貫入桿貫入量及其對應之貫入阻抗,至貫入阻抗下降或貫入量達12.7mm以上為止。
g.將土樣自模具中頂出,分上、中、下三部份分別采取部份土樣一并進行含水量測定。
h.重復b~c步驟,并於試體上下加裝濾紙後,將試體固定於多孔底鈑上,加上膨脹延伸器、超載基鈑、膨脹架及測微表後將全部設備置於水槽中,加水使水淹過試體頂部,同時記錄土體膨脹量達96小時或膨脹量不再增加為止。
i.將試體自水槽中取出,倒掉上部積水後將其靜置15分鐘令其自由排水。
j.將試體安裝於抗壓主機上,并以手動控制使試體表面與抗壓機上之貫入桿微微接觸,再重復e~g步驟。
4.試驗結果:
利用所得之貫入量及貫入阻抗關系繪出其對應關系曲線,并經原點修正後求得2.5mm、5.0mm、7.5mm、10.0mm及12.5mm貫入量時貫入桿阻抗和貫入標準碎石阻抗之比值(載重比),再以其最大載重比與該對應土樣之乾密度繪出CBR值~土壤乾密度關系曲線。經由曲線內插法即可求得設計土壤乾密度所對應之設計載重比。
室內全顆粒分析試驗
1.目的:
利用現場取得含粗顆粒之土樣,於試驗室內進行顆粒分析試驗,以求得該土樣之完整粒徑分布狀況。
2.設備:
a.大型篩網:采用TONYAN公司制造3"、2"、1.5"、3/4"、3/8"、#4等大型手搖式篩網。
b.小型篩網:采用TONYAN公司制造#10、#20、#40、#60、#100、#200等小型搖篩機用篩網。
c.搖篩機:使用計測公司代理之電動搖篩機。
d.土樣氣乾拌合設備:拌合筒、膠布等。
e.其他:橡膠錘、烤箱、含水量測定試驗設備等。
3.試驗方法:
a.將現場取回之土樣經氣乾後,利用橡膠錘輕輕敲散附著在粗顆粒上之土樣。
b.根據最大顆粒尺寸決定使用土樣重量,決定原則如下表所示:
最大顆粒尺寸(in)
最小重量 求(g)
3/4
1000
1
2000
1.5
3000
2
4000
3
5000
c.將氣乾試體充份混合後取適當重量通過大型手搖篩,記錄各篩存留重量後,取具代表性之粗顆粒土樣進行含水量測定。
d.記錄通過#4號篩之土樣總重後,再將土樣充份混合并取約115公克具代表性之土樣置入烤箱,再利用105oC溫度烘乾24小時以上,以去除其水份并測定其含水量。
e.將烘乾後土樣利用小型搖篩機進行篩分析,并記錄其結果。
4.試驗結果:
將#10號篩以上之土樣經含水量修正後記錄各篩存留乾重。同時將通過#10號篩之土樣經百分比修正後,將各篩停留重量合并計算,以求得各篩號存留百分比、累積存留百分比及累積通過百分比,并藉以繪出該土樣之全顆粒分析曲線。
土壤膨脹試驗
1.目的:
利用試驗室加載設備量測長期位於地下水位以上之膨脹性土壤及細顆?;靥钔寥漓堕_挖或地面水滲入後可能造成之膨脹壓及膨脹量。
2.設備:
a.模具:試體模具高度0.75in(19.0mm)以上。
b.加載設備:加壓系統負載能力至少為200%設計荷重以上。
c.變位計:采用之精度0.0001in(0.0025mm)以上之變位計(LVDT)。
d.重模設備:標準夯實試驗夯錘及模具(ASTM D698, Method A)。
e.其他:試體上下蓋板、壓密試驗相關設備等。
3.試驗方法:
a.於保持試體原有含水量條件下,依薄管試體采樣方式進行。
b.依據采用土樣之最佳含水量及最大乾密度重模試體。 c.依據壓密試驗方式組合試驗設備。
d.將組合完成之設備裝置於加壓系統上。
e.準備50lb/ft2(2.4Kpa=0.0245kg/cm2)之初始荷重。 
f.校正各項記錄器(Gage),并標定各項設備之初始裝設位置。
g.準備通過4號篩之土樣2lb(1kg),及依其最佳含水量準備所 之拌合用水。
h.量測壓密環重量。
i.夯制試體。完成之試體高度以略大於模具頂部1/4in(6mm)為原則。
j.去除延伸環并整修試體。
k.采取整修剩馀之土樣量測含水量。
l.試體整修後,尚未安裝於加壓設備之前 利用玻片覆蓋於試體兩端,以防 止水份喪失。
m.配合壓密環體積量測所得之試體密度及含水量,其誤差值 分別小於1lb/ft3 (0.01602g/cm3)及1%以內。所得試體若不符合設計所求,則應予廢棄并重新夯制試體。
n.試驗所采用之試體須一次制作完成,并置於養護皿中備用,以期各試體具有一致之土壤性質。
o.如同壓密試驗方式將試體裝置於加壓設備上。
p.於試體上施加初始荷重50lb/ft2(2.4Kpa=0.0245kg/cm2)。
q.記錄施加初始荷重前之記錄器讀數r1及平衡後之記錄器讀數r2,并據此求得實№試體高度。
r.主要試驗可分為三個部份:
(Ⅰ) 加壓-膨脹試驗
(a) 於試體頂部施加初始荷重50lb/ft2,俟其平衡後記錄初始記錄器讀數r1。
(b) 於壓密室內加水,使試體下方透水石開始吸水。所加之水量以不使試體產生上舉現象為原則。
(c) 當試體吸水開始產生膨脹現象時,立即施加適量之軸向荷重,令其恢復原有之試體高度。
(d) 反覆進行(c)步驟,直到試體維持48小時以上不再產生膨脹現象為止。則此時維持平衡所 之最大軸向荷重,即為此試體之最大膨脹壓。
(e) 由最大軸向荷重開始,依1/2倍、1/4倍、1/8倍最大軸向荷重...至初始荷重50lb/ft2為止依次解除試體頂部荷重,各級荷重分別保持24小時,并記錄各級荷重達平衡時記錄器體之最終讀數r2。
(f) 取下試體并量測土樣之含水量、飽和度、單位重及比重等。
(Ⅱ) 膨脹-加壓試驗
(a) 於試體頂部施加初始荷重50lb/ft2,俟其平衡後記錄初始記錄器讀數r1。
(b) 於壓密室內加水,并令試體於初始荷重下吸水膨脹48小時,以期達到完全膨脹現象。
(c) 利用(Ⅰ)中所得最大軸向荷重之1/8倍、1/4倍、1/2倍及1倍荷重依次施加於試體頂部,并記錄各級荷重達平衡時記錄器體之最終讀數r2。
(d) 取下試體并量測土樣之含水量、飽和度、單位重及比重等。
(Ⅲ) 設計荷重之膨脹試驗
(a) 於試體頂部施加初始荷重50lb/ft2,俟其平衡後記錄初始記錄器讀數r1。
(b) 於試體頂部施加設計荷重,并依(Ⅰ)之試驗步驟於壓密室內加水,使試體吸水飽和。
(c) 令試體於設計荷重下吸水膨脹48小時或達到完全膨脹現象為止,俟其平衡後記錄記錄器最終讀數r2。
(d) 去除荷重并取下試體量測土樣之含水量、飽和度、單位重及比重等。
4.試驗結果:
膨脹百分率(%)=[(h2-hi)/hi]×100%
其中 hi=試體初始高度
h2=某荷重下試體最終平衡高度
5.報告內容
a.孔號、深
[1][2][3]下一頁
[NextPage]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