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在鄱陽湖的分布
長江江豚是唯一一個相對獨立的江豚淡水種群,也是鼠海豚科所有物種中唯一的淡水種群,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干流及與其相通的大型湖泊中,是中國水域三個江豚種群中最瀕危的一個亞種。自19 9 6年以后,就一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 U C N S S C)列為瀕危物種,被《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列為最高保護等級的附錄物種。19 9 8年《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也將其列為瀕危級物種,學術研究和文化價值極高,保護地位十分重要。隨著人類對長江的開發強度增大,在過去2 0年中,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數量迅速減少。1991年前的考察結果顯示,當時的種群數量約為2 70 0頭,其后的考察結果表明,其種群數量明顯下降。2 0 0 6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采用截線抽樣法對長江豚類考察的計算結果是,當時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可能僅為18 0 0頭左右,而分布于長江干流的江豚數量僅10 0 0頭至120 0頭左右。在15年左右的時間,長江干流的江豚數量就損失了2/3以上,年下降速率超過5%。
觀測結果
鄱陽湖是長江江豚最為重要的棲息地之一,隨著長江干流棲息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和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的快速下降,鄱陽湖成為長江江豚最后的“避難所”,因此鄱陽湖江豚的保護,對該物種的保護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往年考察,共記錄到長江江豚237次,444頭次;聲學拖拽的監測次數略少于目視考察,但是考察結果基本一致。其中,老爺廟保護區范圍內目視觀測到長江江豚88次,189頭次,龍口保護區范圍內目視觀測到長江江豚31次,50頭次。數據顯示,在這兩個保護區內長江江豚的分布密度顯著高于其他水域,約占整個湖區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的一半。
江豚分布
長江江豚在兩個保護區內的分布密度較高,尤其是在老爺廟保護區水域內,長江江豚的分布密度最高。另外,贛江老爺廟至吳城鎮江段也有長江江豚的分布,而鄱陽湖自星子縣向下游水域,長江江豚的分布很少。這可能是由于該水域水面較窄,船舶航行的強度大,漁業資源匱乏,導致長江江豚集中向鄱陽湖上游分布。
鄱陽湖特大橋工程概況
都昌至九江高速公路,是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鄱陽湖特大橋,是該項目的跨鄱陽湖段工程,路線全長約5378m,設計速度為10 0k m/h,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設計洪水頻率為特大橋1/30 0,橋梁斷面采用分離式斷面,單行橋寬布置0.5m(防撞欄)+11.6 5 m(行車道)+0.5 m(防撞欄),外側與路基同寬,橋面橫坡2%。主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方案;布孔時,主孔凈空按單個單孔單向不小于75×10 m設計,考慮主墩承臺尺寸及防撞結構需要,主跨13 0 m;主橋橋跨布置為(8 5+4×1 3 0+8 5)=69 0m,邊主跨比0.653。主橋為連續剛構,主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箱梁,采用分離式單箱單室截面,梁高由支點處7.0 m拋物線變化至跨中3.0 m,混凝土箱梁采用懸臂澆筑的方法施工。
鄱陽湖特大橋建設對江豚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船舶螺旋槳直接傷害豚類,水面上施工船舶增多,甚至船舶聚集,螺旋槳傷害豚類的幾率會增加。
打樁噪聲的影響。波波夫(Popov)等對橋梁施工打樁時,噪聲聲號對長江江豚的暫時性聽覺閾值(T T S)以及恢復做了研究。在長江江豚經受一段噪聲影響之后,對其聽覺進行測試,結果顯示,長江江豚在強度為14 0 d B r e1μPa的32k H z單頻噪聲環境中暴露3m i n,會導致其對45 k H z的聲音產生T T S高達20d B r e1μP a,并且要18m i n才可恢復。距離打樁點59m處的打樁噪聲,在較高頻率(10 k H z至50 k H z)的聲級接近于14 0d B r e1μP a,所以在距打樁點59m的范圍內,打樁噪聲很有可能會對江豚造成直接的T T S傷害。當然,長江江豚對這種傷害性的噪聲也會有逃避行為,但是如果動物的逃避行為在某些限制的水域受到阻礙,這種傷害就會發生。該項目的橋梁施工采用鋼圍堰,力圖降低打樁噪聲。
水質污染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豚類健康。工程所在地水域,施工船舶和機械操作、停泊的船只、運輸有毒有害物質車輛泄漏傾覆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水質污染,甚至導致重大水污染事故,影響魚類和豚類。
橋墩物理障礙影響豚類遷移。工程建成后,橋墩等水下工程將永久影響豚類的正常遷移,最嚴重的情況是形成豚類分布阻隔帶,影響豚類的分布和棲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鄱陽湖湖口公路大橋和鐵路橋之間的江豚遷移行為,進行了長年的觀測,發現兩座大橋對江豚的遷移具有明顯的阻隔作用,因此鄱陽湖特大橋對老爺廟水域江豚的上下遷移所帶來的影響是必然的,影響的程度決定于橋型設計,特別是橋墩設計以及后期營運期間車流量和車型速度。從江豚遷移的角度考慮,建議采用橋墩較少的橋型設計,但是同時兼顧到抗風力和景觀效果,推薦采用三塔自錨式懸索橋型設計。
大橋上下游水流流態及沙洲消長影響豚類棲息地環境。大橋建成后,橋墩對水流流態的影響,將會以橋墩附近沙洲的消長而顯現,沙洲變化直接影響了豚類棲息地的數量和質量。
保護措施
施工和營運期間,特別是在江豚繁殖季節及冬季枯水位季節,安排船只在老爺廟水域附近觀察豚類活動情況,強化船舶管理,與進出該水道的船舶保持聯系,避免船舶聚集,減少單位面積水面上船舶數量。
橋墩施工期間,應監測水中噪聲強度,避免采用打樁施工方式,嚴禁爆破施工方式。建議咨詢相關機構,研究開展氣泡帷幕等方法,降低水下施工噪聲,研究開展應用定置和移動聲學設備對長江豚類進行聲驅避(保護),使其離開危險的施工水域。通過提高橋面質量,在橋梁橋墩間加裝減震設備,在橋墩表面覆裝吸音材料等措施,降低水下噪聲,或阻斷橋面噪聲向水下傳播。設立江豚保護區的警示牌,在車輛進入保護區前,設立禁鳴和限速標志,提醒司機謹慎駕駛。
在施工區附近岸邊設置警示牌,警示進出該水道的船只減速(時速不超過10km);避免與相鄰水域的其他工程項目(大橋、碼頭等建設)同期施工;運行期要在大橋連接線兩端設置限速和警示標牌;橋面增設污水和污染物泄漏收集系統,嚴禁污染物排入湖中。枯水期還要嚴格設置部分橋洞為禁止航行期,為江豚的遷移留出通道。
大橋工程施工和運行期間,應持續開展水環境監測和水生生物救護工作,同時開展針對豚類、魚類,以及水環境等的監測和研究工作。
大橋通車后,限制載有危險有毒物品的車輛通行。同時,進行充分的生態補償,補償資金主要用于宣傳教育、漁政執法、監測考察、“江豚救護”、擱淺信息網絡建設、保護區規劃、人員及設備配備、江豚救護基金,以及豚類、魚類、鳥類及環境監測等方面。項目建設方應協同保護區管理部門和相關科研機構,開展工程運行生態環境影響后評估,重點評估工程運行對豚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