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建筑業市場化進程的深入和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一部分企業顯現出與市場化不相適應的地方,有的業已無法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喪失了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這就是企業經營過程中風險因素使然的結果。在目前建筑市場還不是很規范、機制也有待健全的情況下,建筑業企業如何提高在市場中抵御、抗拒施工風險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客觀分析市場,建立科學的市場分析、預警機制,有針對性地合理化解風險,并不斷探索預防、控制、轉移經營風險的有效途徑和措施,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
建立完善的建設工程風險管理機制
建筑風險包括建筑延期、費用超支、建筑質量不符合原定標準以及項目中途流產等幾種情況。風險管理的核心就是采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合理分配風險、有效控制風險。因此,企業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采用法律和經濟手段,引導和調控工程風險管理,并且盡量避免行政干預。同時也應注意到,在我國工程風險管理尚屬新生事物,建設工程風險管理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應盡快完善建筑安全管理法律體系,依法推行意外傷害保險,積極培育建設工程項目風險管理體系,構建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的建設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模式。
建立信用機制,完善監督管理
重合同、守信用,守信受益、失信受罰,促使業主和承包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同時,在完善業主對承包方考察的同時,應建立健全承包方對業主的考察制度,并利用信用保證和利益制約手段建立一種守信用、講信譽、重信義的內在動力機制,增強建設市場主體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的能力,同時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規范工程建設中各方主體的行為,形成有效的調控機制和保障體系。用信用保證辦法實現工程建設主體之間的聯系,形成一種連帶責任鏈,保證參與工程建設各方的正當權益,健全和完善一個開放的、具有競爭力
的建設市場,促進招投標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健康、有序地運行。
規范資本運作,確保資產安全運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買方即建設單位日益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施工企業墊資的問題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強大的資金支持體系,這已經成為全行業的共識,也是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這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如何實現良好的資本運作行為,確保工程項目成功運作。建筑施工企業效益的源頭在項目部,項目不掙錢,企業就沒有效益,這就要求無論是公司還是項目部,都要保持“現金流”不中斷,一旦“現金流”的源頭變成了荒漠,企業“資金鏈”中斷也就為時不遠了。
密切聯系市場,加快信息化進程
建筑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信息,建筑業要發展、壯大,必須走以專業隊伍為主、信息化方式運作、規模化集團推進、實體化具體實施的具有特色的發展路子。只有形成信息、資產、人力、物力的規模效應,發展才會實現質的飛躍。建筑業企業充分掌握、利用市場信息,顯得尤為重要。企業要及時了解外界信息,并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有選擇地多渠道、全方位展開經營活動,不僅可以大力開展合作經營,分包施工、配合施工,而且還能有效保證規模效應及良好的收益。同時通過適時地掌握國家的新政策、新動向,與技術進步相聯系,提高專業化水平,
強化資源的最佳配置,也是追求規模經濟效益最大化,實現風險轉移和控制的有效途徑。
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分配、轉移風險
深化改革、調整規模、優化結構、提高全行業的發展質量是當前建筑業發展的緊迫任務。企業可以探索、發展規模經濟,通過搞好主業,不斷加速專業市場的市場化進程,實體化實施建筑業,并積極向其他領域延伸、滲透,發展規模經濟,把建筑業逐步發展成為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的綜合性大產業。另外,我國建筑業擁有較為明顯的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也可以通過有的放矢地實行專業分包,實現風險轉移,降低風險。把部分專業性極強的工程分包給專業施工單位,這樣既可以提高專業施工的質量,也有利于提高整個工程的質量。選擇、管理、利
用好專業勞務分包企業,全面發揮自身的強勢,實現合理的風險轉移。
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建筑市場,建立、健全和完善風險管理體制,提高廣大建筑業企業認識、規避建筑風險的能力,實現具體項目的成功運作更是所有業內人士都無法回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