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單軌車站的建筑藝術 莫斯科單軌鐵路一期工程第一區段,把莫斯科地鐵“謝爾普霍夫斯科-提米利亞杰姆斯卡亞”與“卡魯日斯科-里日斯卡亞”2條線路連接起來。該區段有6個停車站,在終點站謝爾蓋·愛因斯坦大街站,延伸線路,修建單軌列車車庫。
單軌車站設計(圖1)要符合新型運輸方式、快速、輕便、個性化和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概念。車站的外表要體現莫斯科傳統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鐵路建筑物的經典建筑藝術特點。車站應鮮明,成為首都單軌鐵路的標志。 所有車站配套設施的主體平面布局都采用2層結構。第1層與地面平,設有大廳、售票處、辦公房屋和技術服務性房屋,還設有低壓牽引變電站。第2層與單軌鐵路線平,設有乘車站臺。所有的車站,下層與上層間的聯系采用透明玻璃墻體,2條或者3條自動滾梯。玻璃墻體與入口大廳明亮的天窗渾然一體。各車站站臺的端頭都設有疏散樓梯和電梯間,電梯供行動不便的乘客使用。
在皇家科學院大街車站(圖2)站區內,單軌鐵路設在有軌電車線的上方,因此,改變了車站的結構形式。在這里,地平面上只能設置自動滾梯的入口,乘客通過滾梯到高于有軌電車線的車站,售票大廳與站臺之間設有步行滾梯。這種設置在有軌電車線上方的車站,只能采用側式站臺方案。其它車站可采用島式站臺形式,島式站臺的寬度,可根據線路的可能條件采用9~15m不同方案。皇家科學院大街車站側式站臺寬4m站臺長與列車長度一致為40m。 從結構上講,車站設計應考慮到站臺寬度的變化不會影響到承重構架、站臺路面、頂蓋、自動滾梯長廊、基本工藝部件和設計部件等最基礎的建筑。可以在各車站結構模式的基礎上考慮建筑藝術,創造符合城市環境要求的車站。 車站的下層建筑(入口大廳、低壓牽引變電站)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用金屬框架鑲砌墻面。為了降低工程造價,售票大廳的墻體和立柱都采用水泥面,自動滾梯和入口大廳天窗都采用非亮光涂層。 站臺的風雨棚采用輕型金屬結構。皇家科學院大街車站站臺側面設置防護欄。其它車站都在走行梁外側裝有裝飾性防護物,以使乘客心理上感到舒適。 售票大廳鋪設精磨花崗巖地面,在無供暖設備的站臺,鋪設毛面花崗巖地面,以防止乘客滑倒。 車站內乘客可到之處的照明,都采用20cm直徑發光管的線型光源。車站建筑物內安裝夜間裝飾照明設備。 參考文獻1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танцийМонорельсовойДорогиМетроиТоннели,20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