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輕軌交通系統的規劃方法1 可行性研究 輕軌交通系統(LRT)納入城市運輸結構規劃,取決于它本身的技術水平、運營條件(容許坡度、行車道允許寬度等)、所服務城市地區的樓房和建筑物分布密度、提供行車用地的條件和可能性、運輸行車組織方案和停車場的配置等。在既有城市建筑格局條件下,選擇LRT可行的行車路線,只是該系統設計的一個重要初始階段,其運輸系統的技術經濟分析,通常都是與比選方案同時進行。比選中要考慮能滿足鄰接城區居民不斷增長和社會對運輸要求的程度,最終從2、3個可行方案中選擇1個。2LRT徑路和行車路線的選擇選擇LRT線路時,需要考慮下列因素:(1)城市地區范圍內鋪設LRT線路的可能性;(2)向乘客提供相應水平運輸服務的可能性;(3)在基本投資相對不大的情況下,新的LRT對改善既有公路交通運輸流和行人流狀況的作用;(4)運輸系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可能引起的工期延誤的各種情況;(5)為車輛維修和停放而提供必需場地的可能性;(6)LRT系統工程造價的初步估算是否與國際水平相一致。
3 LRT技術參數和運營特征 在做出選擇LRT的合理徑路和行車路線的決策之前,必須了解LRT技術參數和運營特征,其中包括4個方面內容。
(1)基礎設施(表1)。(2)車輛(表2)。(3)運營方面(表3)。(4)系統造價估算(表4)。按世界上修建LRT的經驗,LRT系統總造價包括基礎設施(軌道;信號、供電和通信系統;機電設備;車輛段)造價和車輛購置費。基建費一般占輕軌交通系統總造價的2/3或3/4。
4LRT系統選線的評估 LRT的選線一般是在評估下列因素的基礎上進行最終核準。(1)系統的幾何參數與城市運輸業建筑結構是否一致。評估分2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是根據表1所列系統技術特點和表2車輛特征,檢查街道寬度,是否能夠設置輕軌交通系統的基礎設施。第二階段是選擇輕軌交通行車道的類型(A、B、C、D或E)、線路設置方案、接觸網設置方案、車站和乘車站臺配置方案、車輛參數(車列長度、車輛寬度和高度、地板高度等)。(2)對輕軌系統詳細的技術和運營要求評估也分2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要確定選定的運輸通道類型、站間平均距離、站內乘客上下車停站時間(通常約為20s),輕軌車優先放行原則下,在道路交叉路口的停留時間。第二階段要確定客流量,為此,要先選擇輕軌車載客定員,在終點站停車時間,路網每天持續運營時間,而后再確定輕軌交通系統不同運行間隔的運營制。最后要確定所需要的車輛數(單方向小時客流量和每天總客流量)。(3)輕軌系統對業已形成的運輸業基礎設施的影響。評估包括以下幾方面:汽車運輸流量;汽車停車場(街道停車空間的減少量);所需要的土地占用量;行人數量及其行走條件(街道上人行橫道寬度的減少量和道路交叉次數的減少)。(4)新的運輸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問題。城市有軌運輸對環境影響占有優勢地位。但是,輕軌車輛的選用與噪聲水平的增加和周圍景觀觀賞負面效果等問題有關。所以,這些判斷標準也應予以全面評價。(5)車輛技術保養站可能的占地面積。車輛維修和停放地點配置是否得當,對輕軌交通系統的運營有著重要意義。通常這些設施都設在運輸系統線路的始端和未端。技術保養站和車庫所需要的場地面積取決于車場規模及其限界尺寸,也取決于輕軌系統未來的發展規劃。5基本投資的估算 LRT系統所需基本投資的估算是基礎設施造價和車輛購置費之和。基建費包括城市道路改造費、城市公交網的改建費、軌下基礎修建費、軌道鋪設費和線路設施費、車站設備費、LRT通道上步行區的建設費、必要時修建民用建筑工程項目費、車輛技術保養站和停放車庫的修建費、供電以及信號和通信系統的安裝費、運營監控中心工程費、輕軌工程項目的設計和監理費、環境保護措施費、運輸系統工程征地費。 上述LRT系統的線網規劃方法,可以做到:(1)簡化所設計的輕軌交通系統對現行城市交通系統的適應問題;(2)可在必要時變更所選擇新運輸系統的運行徑路和線路走向;(3)因會出現不希望的結果,在實施輕軌交通系統設計方面,可采取有依據的否定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