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軌道交通體制之探索
【摘要】上海軌道交通體制自2000年4月發生重大變化.實行投資、建設、運營、監管“四分開”,以適應軌道交通超常規
發展和行業發展的需要。本文論述新體制運行以來的效力、工作界面以及趨勢。
【關鍵詞】軌道交通 體制 研究
1 新體制出臺的背景
上海軌道交通起步于1989年,自1995年起先后建成三條軌道交通線,全長65km,分別為南北向的地鐵一號線、東西向的地鐵二號線和北半環輕軌明珠線一期。這三條線的運營,有力地緩解了地面交通壓力,日均客流穩步上升,目前已達100萬人次/日。這三條線項目實施分別采用了三種模式:一號線全部由國家投融資;二號線采取市、區兩級政府投資形式,由區負責沿線動遷和車站土建,市政府負責其余部分投融資,而建設、運營和行政執法由上海市地鐵總公司實施,在此期間,還出臺了地方性法規《上海市地鐵管理條例》,作為政府對行業的宏觀控制;明珠線一期則采用項目公司的形式和過渡體制,成立了項目公司,由上海鐵路局利用拆除廢棄的淞滬鐵路作為土地投入,政府投資其余部分,建成后交由上海地鐵運營公司運營。
這一時期,投資、建設、運營、監管“四分開”體制初顯雛形。同時,上海全市的軌道交通網絡發展規劃也經由中外專家反復論證,提交市政府決策,并且編人我國第一本城市交通白皮書《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根據規劃,上海在“十五”期間要建設200km軌道交通,僅五年內就拉動市政投資逾1 000億元。20年內,總里程達到760km,成為世界上軌道交通發達城市,使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重達到60%以上,徹底改變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格局。
在這一背景下,上海開始探索新的軌道交通體制。顯然,再由地鐵總公司一家全面負責實施如此宏偉的規劃,對打破壟斷,適度競爭,培育市場,控制投資和運營成本,市場融資,形成行業是不適合的。因此,市建委、市計委共同提出關于深化軌道交通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建設進程的“四分開”新體制方案。2000年4月28日,新體制經市政府批準正式啟動,原市地鐵總公司撤銷,有關建設、運營和政府管理職能分別向主管局、新成立的公司移交。新成立的申通集團公司負責投融資,地鐵建設有限公司負責項目建設管理,地鐵運營公司和現代軌道交通股份公司負責運營,市交通局具體負責政府監管。四個方面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互相制衡,共同發展,以期在短時期內完成既定的宏偉目標。
新體制實施兩年來,初步理順了各方的關系,各方積極性得到調動,競爭機制明顯,建設進程加快,運營成本下降,新線開工量、竣工量、項目儲備均創歷史之最。
2 監管 投資 建設 運營各方的職責
2.1監管方的職責
政府及相關部門作為監管方,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全面實施行業監管。市計委、市建委:負責軌道交通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的綜合平衡和綜合協調。根據分工劃到項目動遷開工之前,由市計委為主,市建委配合;在此之后到新線運營,由市建委為主配合。
市規劃局:負責組織編制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進行線路控制,負責匯總和平衡軌道交通專業規劃。
市交通局: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和提出軌道交通發展戰略和相關配套政策,組織編制專業規劃和近期建設計劃,參與對項目建議書、可行性報告秘初步設計的審查,執行《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和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參與對票價的審核,對線路運營實行經營權管理。
2.2 投資方的職責
申通公司:是市政府對軌道交通的出資代表,是市—級投資主體,承擔市政府在這一領域的投融資職能。
項目公司:申通公司根據新線路的不同情況,組建多元投資的項目公司,項目公司是某一項目的業主,同時也是市場主體。
2.3 建設方的職責
建設公司:是受業主委托的業主代表,實施建設管理,與設計、施工企業不應存在資產和利益關系。建設公司負責組織iggt和施工招投標,并對工程進行全面的控制和監理。
2.4 運營方的職責
運營公司:受業主委托,通過投標承擔新線運營,初期收取委托運營費,收入歸業主所有,遠期可采用承包經營、購車經營、專營權等多種運營模式。
相關產業生產商:上海已決心發展自己的軌道交通產業。上海電氣集團與法國網爾斯通成立了合資廠,生產新型軌道列車,初期產出規模為300輛。同時,西門子、ABB等跨國公司也與國內企業合作,生產軌道交通專用設備。
3 “四分開”體制的深化
3.1橫向競爭體制形成
“四分開’體制實施后,縱向的分離、制衡格局已經形成,并且帶來明顯效果。新線投資在2—5億/km之間,運營成本得到控制,運營公司上繳業主的資產使用費由2000年的0.8億上升到去年的1.5億年預計可達2.7-2.8億。在建新線計有五號線17.2km、八號線22.6km、四號線25km、—號線北延伸段14km、磁懸浮線30km,共計108.8km,同時,七號線、六號線和二號線西延伸Dit58.2公里即將開工。
新體制在繼續向縱深發展的同時,帶來新的變化,即軌道交通橫向競爭格局開始形成。2002年8月8日,上海現代軌道交通股份公司受托經營五號線,作為新的運營商與地鐵運營公司開展競爭。現代軌道交通股份公司由巴士股份、大眾交通、強生集團和交運股份等四家國內上市公司人股組成,具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和融資功能,有品牌和管理強勢,對活躍軌道交通運營市場,適度競爭,打破壟斷將起到一定作用。8月15日,久創建設公司和港鐵建設公司成立,將作為地鐵建設公司的競爭對手參與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市場的競爭,后者由香港地鐵人股,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國際背景。
3.2 “四分開”中的“四結合”
新體制運轉后,一方面是成效明顯,另一方面,新舊體制磨合中的各類矛盾逐步暴露,客觀上接口和界面增多,出現有些方面的職能交叉或工作滯后。四方面通過實際運作,深切感到有必要進一步統一認識,明確職責,明晰政府部門之間、政企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合力。由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以期四方面合理分工、相互合作、閉合工作接口:
一是政府修訂新的《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經由市人大通過,7月1日頒布實施,作為指導
各方面工作的法律。
二是重大事項請示、報告計委、建委,必要時向市領導請示。
三是政府有關部門出臺配套法規和制度,如“上海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中運營力介人方法”、“上海市軌道交通建設交接方祛”、“車站、車輛廣告設置管理規定”、“軌道交通網絡新線命名與識別色”等一系列文件。業主、業主代表和運營方在此基礎上,就某一特定項目再擬訂實施細則,以合同、協議書形式固定下來,遵照執行。
四是聯席會議制度。四方經常召開聯席會議并形成制度,討論新的工作界面和體制變動帶來的問題,及時加以解決。
“四分開”改革是在建設任務重、政府財力有限、投融資機制尚不完善、競爭機制沒有形成的情況下出臺的,其任務是要突破制約軌道交通大發展的資金瓶頸及各類約束條件,吸納各類資金進入軌道交通領域,降低投資、建設、運營成本,提高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水平,實現“政府組織、企業運作、市場競爭、形成合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既要實現加快軌道交通網絡建設進程,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出行需要;又要培育軌道行業和相關制造產業。縱向“四分開”的核心是政企分離、職能分離;橫向改革目的是形成有序適度的競爭。
3.3 需要關注的問題
經過兩年時間實踐,有以下三個方面應繼續切實加以關注:
一是協調的權威性。在幾條新線同時上馬,成為網絡組成部分的過程中,新線之間相互換乘能否一體化,各類設備和列車的軟硬件兼容性,生產的規模效應,適度競爭的控制,四方利益的綜合平衡與協調,法律法規的監督與執行力度,在這幾個方面政府參與程度應相應進一步加大。
二是投融資渠道的暢通。目前申通集團控股的申通地鐵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奠主營業務主要是收取地鐵一號線的票務收入和廣告收入,存在關聯交易,在證券市場上融資受阻,要募集大量的建設資金更是困難重重,應發揮參與軌道交通領域的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有可能的話,還應吸納民營資本,甚至是市民手中的閑資,嘗試國際融資渠道。已有多家民營企業意欲或已投資數以億計的資金于市政項目;磁懸浮線發行2億元信托基金,市民在1小時內即購一空。
三是行業(產業)良性循環發展。應確立和提升在建設、運營、制造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消化、吸收逐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堅持走社會化、專業化道路,一般項目通過市場招投標形式選定承包商。
行業(產業)發展達到—定規模,線路形成網絡時,應考慮走出上海,加強國內與國際競爭、合作,提升上海在這一領域的綜合競爭力。
總之,投資、建設、運營、監管“四分開”體制,對大規模融資,大規模建設和運營軌道交通的城市,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可能并不適合僅建設1~2條軌道交通線路的情況,但無論如何,上海在這方面正在做出努力的探索。
【摘要】上海軌道交通體制自2000年4月發生重大變化.實行投資、建設、運營、監管“四分開”,以適應軌道交通超常規
發展和行業發展的需要。本文論述新體制運行以來的效力、工作界面以及趨勢。
【關鍵詞】軌道交通 體制 研究
1 新體制出臺的背景
上海軌道交通起步于1989年,自1995年起先后建成三條軌道交通線,全長65km,分別為南北向的地鐵一號線、東西向的地鐵二號線和北半環輕軌明珠線一期。這三條線的運營,有力地緩解了地面交通壓力,日均客流穩步上升,目前已達100萬人次/日。這三條線項目實施分別采用了三種模式:一號線全部由國家投融資;二號線采取市、區兩級政府投資形式,由區負責沿線動遷和車站土建,市政府負責其余部分投融資,而建設、運營和行政執法由上海市地鐵總公司實施,在此期間,還出臺了地方性法規《上海市地鐵管理條例》,作為政府對行業的宏觀控制;明珠線一期則采用項目公司的形式和過渡體制,成立了項目公司,由上海鐵路局利用拆除廢棄的淞滬鐵路作為土地投入,政府投資其余部分,建成后交由上海地鐵運營公司運營。
這一時期,投資、建設、運營、監管“四分開”體制初顯雛形。同時,上海全市的軌道交通網絡發展規劃也經由中外專家反復論證,提交市政府決策,并且編人我國第一本城市交通白皮書《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根據規劃,上海在“十五”期間要建設200km軌道交通,僅五年內就拉動市政投資逾1 000億元。20年內,總里程達到760km,成為世界上軌道交通發達城市,使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重達到60%以上,徹底改變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格局。
在這一背景下,上海開始探索新的軌道交通體制。顯然,再由地鐵總公司一家全面負責實施如此宏偉的規劃,對打破壟斷,適度競爭,培育市場,控制投資和運營成本,市場融資,形成行業是不適合的。因此,市建委、市計委共同提出關于深化軌道交通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建設進程的“四分開”新體制方案。2000年4月28日,新體制經市政府批準正式啟動,原市地鐵總公司撤銷,有關建設、運營和政府管理職能分別向主管局、新成立的公司移交。新成立的申通集團公司負責投融資,地鐵建設有限公司負責項目建設管理,地鐵運營公司和現代軌道交通股份公司負責運營,市交通局具體負責政府監管。四個方面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互相制衡,共同發展,以期在短時期內完成既定的宏偉目標。
新體制實施兩年來,初步理順了各方的關系,各方積極性得到調動,競爭機制明顯,建設進程加快,運營成本下降,新線開工量、竣工量、項目儲備均創歷史之最。
2 監管 投資 建設 運營各方的職責
2.1監管方的職責
政府及相關部門作為監管方,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全面實施行業監管。市計委、市建委:負責軌道交通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的綜合平衡和綜合協調。根據分工劃到項目動遷開工之前,由市計委為主,市建委配合;在此之后到新線運營,由市建委為主配合。
市規劃局:負責組織編制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進行線路控制,負責匯總和平衡軌道交通專業規劃。
市交通局: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和提出軌道交通發展戰略和相關配套政策,組織編制專業規劃和近期建設計劃,參與對項目建議書、可行性報告秘初步設計的審查,執行《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和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參與對票價的審核,對線路運營實行經營權管理。
2.2 投資方的職責
申通公司:是市政府對軌道交通的出資代表,是市—級投資主體,承擔市政府在這一領域的投融資職能。
項目公司:申通公司根據新線路的不同情況,組建多元投資的項目公司,項目公司是某一項目的業主,同時也是市場主體。
2.3 建設方的職責
建設公司:是受業主委托的業主代表,實施建設管理,與設計、施工企業不應存在資產和利益關系。建設公司負責組織iggt和施工招投標,并對工程進行全面的控制和監理。
2.4 運營方的職責
運營公司:受業主委托,通過投標承擔新線運營,初期收取委托運營費,收入歸業主所有,遠期可采用承包經營、購車經營、專營權等多種運營模式。
相關產業生產商:上海已決心發展自己的軌道交通產業。上海電氣集團與法國網爾斯通成立了合資廠,生產新型軌道列車,初期產出規模為300輛。同時,西門子、ABB等跨國公司也與國內企業合作,生產軌道交通專用設備。
3 “四分開”體制的深化
3.1橫向競爭體制形成
“四分開’體制實施后,縱向的分離、制衡格局已經形成,并且帶來明顯效果。新線投資在2—5億/km之間,運營成本得到控制,運營公司上繳業主的資產使用費由2000年的0.8億上升到去年的1.5億年預計可達2.7-2.8億。在建新線計有五號線17.2km、八號線22.6km、四號線25km、—號線北延伸段14km、磁懸浮線30km,共計108.8km,同時,七號線、六號線和二號線西延伸Dit58.2公里即將開工。
新體制在繼續向縱深發展的同時,帶來新的變化,即軌道交通橫向競爭格局開始形成。2002年8月8日,上海現代軌道交通股份公司受托經營五號線,作為新的運營商與地鐵運營公司開展競爭。現代軌道交通股份公司由巴士股份、大眾交通、強生集團和交運股份等四家國內上市公司人股組成,具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和融資功能,有品牌和管理強勢,對活躍軌道交通運營市場,適度競爭,打破壟斷將起到一定作用。8月15日,久創建設公司和港鐵建設公司成立,將作為地鐵建設公司的競爭對手參與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市場的競爭,后者由香港地鐵人股,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國際背景。
3.2 “四分開”中的“四結合”
新體制運轉后,一方面是成效明顯,另一方面,新舊體制磨合中的各類矛盾逐步暴露,客觀上接口和界面增多,出現有些方面的職能交叉或工作滯后。四方面通過實際運作,深切感到有必要進一步統一認識,明確職責,明晰政府部門之間、政企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合力。由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以期四方面合理分工、相互合作、閉合工作接口:
一是政府修訂新的《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經由市人大通過,7月1日頒布實施,作為指導
各方面工作的法律。
二是重大事項請示、報告計委、建委,必要時向市領導請示。
三是政府有關部門出臺配套法規和制度,如“上海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中運營力介人方法”、“上海市軌道交通建設交接方祛”、“車站、車輛廣告設置管理規定”、“軌道交通網絡新線命名與識別色”等一系列文件。業主、業主代表和運營方在此基礎上,就某一特定項目再擬訂實施細則,以合同、協議書形式固定下來,遵照執行。
四是聯席會議制度。四方經常召開聯席會議并形成制度,討論新的工作界面和體制變動帶來的問題,及時加以解決。
“四分開”改革是在建設任務重、政府財力有限、投融資機制尚不完善、競爭機制沒有形成的情況下出臺的,其任務是要突破制約軌道交通大發展的資金瓶頸及各類約束條件,吸納各類資金進入軌道交通領域,降低投資、建設、運營成本,提高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水平,實現“政府組織、企業運作、市場競爭、形成合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既要實現加快軌道交通網絡建設進程,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出行需要;又要培育軌道行業和相關制造產業。縱向“四分開”的核心是政企分離、職能分離;橫向改革目的是形成有序適度的競爭。
3.3 需要關注的問題
經過兩年時間實踐,有以下三個方面應繼續切實加以關注:
一是協調的權威性。在幾條新線同時上馬,成為網絡組成部分的過程中,新線之間相互換乘能否一體化,各類設備和列車的軟硬件兼容性,生產的規模效應,適度競爭的控制,四方利益的綜合平衡與協調,法律法規的監督與執行力度,在這幾個方面政府參與程度應相應進一步加大。
二是投融資渠道的暢通。目前申通集團控股的申通地鐵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奠主營業務主要是收取地鐵一號線的票務收入和廣告收入,存在關聯交易,在證券市場上融資受阻,要募集大量的建設資金更是困難重重,應發揮參與軌道交通領域的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有可能的話,還應吸納民營資本,甚至是市民手中的閑資,嘗試國際融資渠道。已有多家民營企業意欲或已投資數以億計的資金于市政項目;磁懸浮線發行2億元信托基金,市民在1小時內即購一空。
三是行業(產業)良性循環發展。應確立和提升在建設、運營、制造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消化、吸收逐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堅持走社會化、專業化道路,一般項目通過市場招投標形式選定承包商。
行業(產業)發展達到—定規模,線路形成網絡時,應考慮走出上海,加強國內與國際競爭、合作,提升上海在這一領域的綜合競爭力。
總之,投資、建設、運營、監管“四分開”體制,對大規模融資,大規模建設和運營軌道交通的城市,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可能并不適合僅建設1~2條軌道交通線路的情況,但無論如何,上海在這方面正在做出努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