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中國特大城市軌道交通述系統的研究與發展
摘 要: 介紹了我國城市的交通現狀, 指出了上海城市交通面臨的形勢, 闡述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的發展戰略及地鐵、輕軌網絡的規劃, 提出應加快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建設。
關鍵詞: 城市軌道交通 地鐵 輕軌 規劃 戰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城市人口的增長, 城市交通已成為當今世界性難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以滿足人們對出行的需求, 是擺在各國政府和城市交通規劃人員面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根據經濟發達國家城市交通成功的經驗, 大、中城市的交通結構應向快速、大容量、立體化的方向發展, 形成一個以地鐵與輕軌交通為骨干、多種交通方式相結合的比較完整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我國城市交通的技術政策也規定:“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方向應該實現電氣化和立體化, 特大城市交通要以軌道交通為主, 其他公共交通(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出租汽車為輔, 組成一個完整的綜合交通體系。”
1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研究
目前, 我國100 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已發展到35 座之多, 50 萬~ 100 萬人口之間的城市也已達到43 座, 但這些城市的交通方式, 絕大多數還是采用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 這種單一的傳統公共交通方式已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城市居民出行的需要。近年來, 由于各種原因, 公交車輛運營速度由60 年代40 km /h 下降為10 km /h 左右, 使得大量自行車涌向街頭, 出租汽車不斷增加, 于是更加劇了交通的擁擠程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的城市規模和經濟建設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在逐步加快, 城市人口在急劇增加, 大量流動人口涌入城市, 人員出行頻繁, 使城市交通面臨著嚴峻的局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 城市財力的增強, 人們已形成共識: 作為在城市公共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城市軌道交通, 必將成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發展方向。迄今為止, 北京、上海、天津3 個特大城市已建成地鐵km , 預計到本世紀末, 將有4 個特大城市(京、滬、津、穗) 建成地鐵112 km 。我國4 個特大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情況如附表所示。
按照國外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的經驗, 我國將會有一大批城市要建設軌道交通系統。這些城市待財力允許時, 將有幾千公里軌道交通的發展潛力。上海城市的軌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地位很突
出, 是城市交通解決得較好的范例。附表 我國4個特大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情況統計
人口開通線路長發展與規劃城市/運量
1. 1 上海城市交通面臨的形勢
(1) 上海是我國最主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處在飛躍發展階段, 交通面臨著巨大壓力。
① 城市發展迅速, 居民出行距離和出行總量增加。
上海市域面積為6 300 km 2, 全市平均人口密度1 065 人km 2, 而市區人口密度高達4 651 人km 2。
② 城市改建、土地批租、房地產業崛起, 加重了交通的負荷。
(2) 車輛擁有量激增, 加劇了道路緊張。
1995 年底, 上海機動車擁有量為57. 6萬輛, 近3年來, 約新增5萬輛機動車, 平均年增長率為16. 4% ; 此外還有約40 萬輛助動車和約580 萬輛自行車。隨著經濟發展和市民對私人交通需求的提高, 城市車輛增長勢頭難以遏制。
(3) 交通設施的供求矛盾突出。
① 車流量大而車速低。車流量的增加速度快于道路的增加, 使得車速下降。
② 交通負荷飽和。中心城區干道網高峰小時平均負荷度0. 86, 道路總體上已趨飽和。
③ 客運結構不合理變化, 造成道路的擁擠和阻塞。
(4) 交通需求多元化。
城市化地區擴大, 經濟收入增加, 交通設施的發展, 導致交通結構和需求的多元化。私人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向助動車、摩托車、小汽車轉化; 市民從乘坐單一的公共汽車、電車向乘坐舒適、相對票價較高的地鐵、專線車、出租車轉化。上海市區居民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中, 騎自行車、助動車的人員約占54% , 乘坐公交車的約占36% , 乘坐小汽車、出租車的人員約占10% 。
1. 2 上海城市發展新形勢對交通的要求
上海要成為金融、貿易、經濟的國際性大都市, 現代化的交通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根據上海的用地、人口等客觀條件, 上海的交通問題不可能靠單一的地面道路系統來解決, 而是要采用多平面、多系統的綜合交通體系。目前上海已經建成了地鐵1號線。2號線將于1999 年底建成并通車, 高架軌道交通明珠線(3號線) 正在施工, 其他線路也在醞釀之中。但是, 地鐵建設投資昂貴, 市政府財力難以承受, 因此尋求另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輕軌交通方式已迫在眉睫。
1. 3 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總容量估計
據上海市有關專家預測: 至2020 年, 上海市常住人口為1 650 萬~ 1 700 萬, 流動人口為300 萬人左右; 將有1 804 萬人次/日的運量由軌道交通承擔。
從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可知, 軌道交通設施的“ 運載強度”將因軌道交通設施的不同而不同。香港地鐵的運載強度為4. 6萬人次(d/km ), 待構成交通網絡, 平
均值就會下降。然而上海的軌道交通網絡將會遠大于香港, 因此, 作為控制依據, 選用香港近似值是比較合適的[ 如取4. 5萬人次(d/km) ], 這樣上海城市需要的
軌道交通系統(地鐵標準) 的總長度應為1 804÷4. 5≈ 401 km 。
1. 4 上海城市軌道交通設施模式
400 多公里的地鐵, 規模相當龐大。從上海地鐵1號線實施經驗可知, 地鐵投資昂貴, 運行成本也很高, 全面實施必將成為市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若在此基礎上考慮將部分地鐵改走高架, 部分線路改用輕軌, 可降
低造價。據國外實踐經驗, 運能比地鐵小一半的輕軌, 4~ 1其造價大致為地鐵的1/3, 因此單位運能的代價較少。又因為建于地面或高架上, 施工周期也較短, 技術難度也低, 而日常的運營成本、能源消耗也較小。
1. 5 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發展方案
(1) 戰略與對策
① 以公共交通為主, 以軌道交通作為骨干體系。因此建議各種交通方式的比例: 公交占75% , 其他交通工具占25% , 其中軌道交通占公交運量的65% 。
② 建設由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支道等4級道路組成的系統, 中心城區形成方格網和網形放射的混合路網。內環內形成“ 三橫三豎”的干道網; 市城內構成“ 三環十射”的快速道路網。
③ 建設由地鐵和輕軌組成的城市客運軌道交通系統。根據客運量預測、分配和地鐵運載強度等參數, 規劃建設總長約384 km 的11 條地鐵線和總長179 km 的10 條輕軌線。
④ 根據線路經過地區的環境條件、運能需求、用地性質等因素, 確定采用地鐵還是輕軌, 確定走行的方式(地下、地面、高架), 以力求造價經濟合理。大致可以規定: 對于地鐵系統, 內環線以內力爭走地下, 內環線以外, 若環境允許, 基本上走高架; 對于輕軌系統, 核心環內, 原則上不建, 內環線與核心環之間, 建獨軌跨座式輕軌系統, 內環線以外, 模式選用可放寬些。
⑤ 根據運能, 地鐵與輕軌有差距, 前者運能大, 屬大運載量體系, 應作為軌道交通系統中的主線; 而輕軌運能較低, 通常為地鐵線的1/2, 屬中等運載量的客運體系, 將成為軌道交通系統中的副線。
⑥ 根據城市用地和交通布局, 規劃若干交通樞紐, 建設相應的換乘樞紐, 促進多種交通系統之間的聯系, 方便乘客, 提高整體效益。
⑦ 加強城市綜合交通的研究, 提高規劃方案的科學性, 促進建立符合國際大都市要求的交通體系。
(2) 上海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
基于過去幾十年客運交通發展狀況, 上海制定了一個環形放射式的城市軌道交通網, 與地面的方格網形的道路系統相結合, 相互補充, 以獲得綜合系統的最佳效益。
① 地鐵部分。規劃中的地鐵網絡由11 條線組成, 如圖1所示.
圖1 上海城市地鐵交通線網圖
圖2 上海城市輕軌交通線網圖
② 輕軌部分。作為地鐵系統的輔助系統, 輕軌系統由10 條線組成, 線網總長179 km 。平均每條線在20 km 左右, 行經全線的時間為30 m in~ 45 m in 左右, 較符合人們出行時間的承受力。
A —A 線: 楊思— 高橋鎮, 是浦東沿黃浦江的交通走廊, 全長29 km 。B —B 線: 六里— 外高橋保稅區, 是浦東另一條南北線, 全長24 km 。C —C 線: 虹口公園— 中原新村, 增加東北地區線路, 全長14 km 。
由上分析可知: 地鐵線扣除外環以外線段后總長為322 km, 輕軌線扣除外環以外線段后總長為140 km, 兩者合計, 主城內的軌道線網總長度為472 km, 再加上主城到輔城的軌道交通網, 總長度為561 km 。若按輕軌的運能為地鐵的1/2計, 主城內的輕軌換算成當量地鐵應為70 km, 與主城內地鐵總長合計, 主城的軌道交通線網(換算成地鐵標準) 總長度為402 km, 是預測需求量的100% 。
2 我國鐵路的新市場
長期以來, 鐵路一直被看作有礙城市發展的消極因素, 認為鐵路分割了城市, 影響了城市建設和居民的出行。然而, 國外大城市發展城市交通的成功經驗表明: 鐵路對城市交通的獨特作用是任何其他交通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地鐵、輕軌、市郊鐵路等組成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 早已成為其城市交通的骨干。
據統計, 在今后25 年內我國大城市將修建地鐵和輕軌線路總里程達1 000 km 以上, 需用車輛3 200 多輛。若我國大城市都按與國際接軌水平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網絡, 那么我國至少要建設2 000 km 以上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 需用車輛將達12 000 輛以上。由此可見,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為我國的鐵路提供了巨大的新市場。
3 結束語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現代化大都市重要的干線交通體系, 是對環境友好的“ 綠色交通”。它的發展緩解了城市交通, 滿足了普通市民出行需求, 給城市帶來了活力, 符合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和城市化的發展, 大客運量的地鐵和輕軌交通系統, 才是從根本上改善現代化大城市公共交通狀況的有效途徑。
參 考 文 獻
1 周干峙. 發展我國大城市交通的研究.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7.
2 周翊民. 加快建設我國大城市軌道交通體系.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1998(1).
3 陸錫明. 城市公共交通地位與上海城市交通規劃.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