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
大連市位于遼東半島南端,西臨渤海、東南臨黃海,隔海與山東半島相望。大連自1899年開埠建市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大連市的城市建設起步于現在的勝利橋和港灣橋一帶,歷史上大連曾先后受沙俄、日本和蘇聯的占據,所以在不同時期受多種規劃和建設風格的影響,形成了鮮明的城市特色。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被國務院批準為沿海開放城市后,大連不僅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更是成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從地域上已形成由主城區的中山、西崗、沙河口、甘井子四區和金州區、新市區、旅順口區等七個區所組成的帶狀組團城市形態,至2001年底人口為230萬人。
大連市已有90多年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歷史。1908年9月25日大連市第一條有軌電車竣工運營,至1950年市內有軌電車線路達11條、總長65.9公里,日平均客運量38.17萬人次。當時的軌道交通在城市客運交通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70年代后,公共汽車逐漸開始取代老式電車,至2001年初大連市仍保留著三條有軌電車線路,2001年開始將其中一條改造為輕軌線路。
大連市的公共交通在全國比較,是發展相當好的幾個城市之一,特別是1993年以后,對城市公共交通車輛逐漸進行更新,現在萬人公交車已達到18.1標準臺。大連市是一個處于微丘區的城市,城市道路坡度不適于使用自行車,所以大連市的出行方式明顯有別于其它城市,自行車相當少,這更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發展。
由于特殊的發展歷史,大連市的城市道路形成了由不同風格的道路網組成的混合路網格局,又受用地條件的限制,道路網形成了多處峰腰部,隨著城市機動車的增加,這些部位的交通問題日漸凸露,并已影響了正常的城市生活。從更大的需求層面看,大連市是一個典型的組團城市,在今后的城市發展中仍將強化這種組團模式,所以組團間尤其是主城區和新市區(原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間的人、車流動量將是未來城市交通主流向,在組團間主干道上建立快捷的城市客運走廊是城市交通健康發展的需要。鑒于這種需要和國家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的政策,2000年編制了大連市軌道交通網絡系統規劃,并開始實施建設。
一、線網規模確定
軌道線網規模的確定堅持了近遠期相結合原則、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和經濟性原則,線路走向盡可能滿足城市布局結構和出行總量需要,并適當兼顧城市未開發地區發展的需要。
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確定大連市區軌道線網規模在90-140公里比較合適。
二、線路方案
軌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骨干線路,其布局應與城市主客流方向一致,要將城市的主要交通節點與客流發生吸引源地連接起來。根據這一基本指導思想,提出了四套線路選擇方案。對具體方案分別進行客流分配預測,通過各項技術指標的綜合比較,確定了有5條線路、總長123公里的線網方案。
1號線:由凌水經黑石礁、中山路、西安路、華北路、劉家橋、促進路、山東路至泉水新區,長19.2公里。由劉家橋向西經國際機場至辛寨子,長5.4公里。遠期繼續向西延伸至旅順口城區。
2號線:由海之韻廣場沿長江路至興工街,跨西安路接中長街,再沿黃河路向南至富國街,之后向東過石葵路、中南路、棒槌島、華樂街至海之韻廣場,形成環路,全長24公里。
3號線:由大連火車站向北,經東北路、泉水新區、大連灣、新城區至金石灘,全長50公里。
4號線:由老虎灘公園沿解放路至青泥洼橋、火車站,全長7.5公里。
5號線:由王家屯經長江路、人民路、中山路、五一路、解放廣場、紅旗路至灣家村,全長16.6公里。
維修場、停車場、車輛段等場站是軌道交通系統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規劃對各類場站的總體分布、規模、任務分工、場址選擇等做了充分論證。預留綜合檢修基地一處、車輛段三處、停車場五處,場站總用地面積達到96公頃。
三、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的結合
軌道交通與常規公共交通分屬不同層次、不同功能、不同服務水平的交通方式,兩者在城市客運交通中應是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研究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結合主要包括軌道交通線網之間、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樞紐及軌道交通與主要對外交通樞紐的聯絡等內容。
根據大連市各類公交線路及交通樞紐的實際分布情況,規劃提出建設四處大型公交換乘中心和七處一般換乘中心,這些換乘點將城區主要對外交通樞紐、公共中心、居住中心及新開發地區有機地串聯起來,為使常規公交更好地為軌道交通集散客流,規劃對現有常規公交線網也進行了局部調整,從而為實現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之間的換乘提供了可能。
大連是一座剛過百年的年輕城市。根據新世紀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無論從城市交通本身需要,還是從城市產業布局調整、旅游業發展、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需求來看,大連市發展軌道交通系統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國內外許多城市都把發展軌道交通作為解決下個世紀城市交通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對軌道交通系統的建設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能盲目發展和無序建設,規劃一旦確定,就應嚴格實施規劃控制,軌道交通系統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的交通工具不斷出現,因此任何一條線路的建設既要符合現實的需要,又要保證能與未來交通工具之間的銜接。為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要準確把握項目的建設時機。既要有建設的必要條件又要具備建設的經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