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埋暗挖法地鐵施工地表沉降的分析與研究 摘要:本文以在建的淺埋暗挖法施工的北京地鐵五號線某標段的雙線隧道為例,通過現場各實驗斷面實測數據的分析研究,得到在第四紀覆蓋層,主要為粉質粘土的地質條件下隧道開挖過程中地表沉降、速率和拱頂沉降變化趨勢。并指出在掌子面0.5D~0.75D范圍內,地表沉降速率增長較大,施工中應在該范圍內及時進行初期襯砌的支護。通過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地表累計沉降主要發生在掌子面2D范圍內,在此區域內地表變形速率較大,超出3D后,地表變形速率趨于平緩;沿隧道縱向地表沉降最大值超前發生于主斷面。其影響最大的范圍是在4D~4.5D的范圍內。在施工中適時用小導管注漿法加固土體效果顯著。分析結果對北京地鐵后期建設和同類地層地鐵施工環境控制具有重要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淺埋暗挖;地表沉降;拱頂沉降 目前國內許多大城市都在發展以地鐵為主要干線的快速軌道運輸系統,地鐵對解決城市交通堵塞,改變城市布局,實現城市環境和交通綜合治理,起到很大的作用。地鐵所到之處樓宇興旺、土地增值,推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地鐵有著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地鐵在城區松散土介質圍巖條件下的大量修建,淺埋暗挖法[1]隨之發展起來。該法借鑒了新奧法的某些理論,用于隧道埋深接近于隧道直徑的各種尺寸與斷面形式的隧道洞室修筑,施工起來不影響城市交通,無污染、無噪聲。在地鐵隧道施工中,淺埋暗挖法具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 地鐵建設中,人們越來越關心地鐵隧道施工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已有一些關于地鐵施工引起既有臨近城市地下管線、房屋基礎及道路交通等不能正常使用的報道,因此,準確預測及現場量測反饋施工引起的地層變形及其影響范圍對指導安全施工和設計十分重要[2]。 國內外對隧道開挖引起地層變形的研究有以Peck公式為代表的經驗公式、工程類比法和數值分析法,目前國內同濟大學對軟土地層中的盾構施工引起的地層變形有一些研究[3],隨著淺埋暗挖施工方法的興起,其施工中地層變形和周邊建(構)筑物的沉降也日益引起重視。地鐵隧道施工中對現場環境的監測可以適當地調整施工工藝和設計參數,有效地指導地下工程施工,并且可以反分析隧道結構受力情況和地層變形規律。 本文通過北京地鐵淺埋暗挖法施工所引起的地表沉降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試圖建立起評價地層變形對隧道結構穩定性影響的方法,為淺埋暗挖施工的環境控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 北京地鐵五號線某標段淺埋暗挖法區間標準段穿越地壇南門廣場,從既有道路下方穿過,道路交通流量較大。隧道埋深9~15 m,地質勘察報告表明,本區間處于第四紀覆蓋層,隧道穿越粉質粘土,車站場區地層中賦存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淺埋暗挖法區間標準段隧道單洞為馬蹄形斷面,復合式襯砌,覆土深度15 m,采用臺階法施工,上臺階施工時環形開挖留核心土,如圖1。

[1][2][3]下一頁
[NextPage]
$False$